第192章 儒法并用(3/5)
胡亥命令离栾搬过来一张案桌,拿出纸笔,方便他记忆和梳理。
慢慢的,一个个问题浮现开来,又在交流中逐渐将它解决,在老头子逐渐熬不住的时候,一个以孝为核心的礼仪道德秩序出现了。
胡亥看了看天色,“今天就到这里,左相早点休息,叔孙通,不,奉常已经多次请辞,你就任奉常职位吧。”
叔孙通三跪九叩,尽其所能的表达自己的忠诚和激动。
胡亥口称爱卿,让他离开了,明天再接着聊。
“抄写三份,明天要对着看。”
“诺。”离栾承担了苦力的责任。
今天这些东西已经搭建的非常完善了,在胡亥指引方向、叔孙通填充细节、李斯把握质量的通力合作下,属于秦朝的周礼新鲜出炉了。
1.天人感应。
天(自然与宇宙秩序)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。天通过灾异(如地震、日食)或祥瑞(如凤凰、嘉禾)向人间传递警示或嘉奖,即“天人感应”。
如果地方出现灾难,则是某些官员渎职或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坏事,上天是在提醒中央朝廷,要及时处理这些问题。
【加强皇帝神秘性;将怨气导向官员;强化皇权,保留皇帝借机发难,合法清洗的机会。】
2.君神一体。
君主与天便宛如阴阳两面,君主是天在人间的化身,这也是天人感应会帮助君主的原因。
因为君主是天神的化身,所以世上的一切,包括万民,理当遵从君主的统治。
【仿照商王朝的经验,将神权与皇权结合起来。】
3.三纲五常。
三纲即是“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”。重新梳理规定天下人的伦理关系和等级秩序,将混乱的春秋战国拉回理智。
该思想符合了父权社会下的现行生产力情况,并将权力通过君父二字,把它集中在具有神秘性属性的皇帝身上。
理论基础是对立统一,或者称之为阴阳。阳尊阴卑,君、父、夫为“阳”,臣、子、妻为“阴”。
由此礼定天下。
(反正在场的没有人信阴阳学派,拿过来直接用。实际上从战国时期开始,各家各派就已经开始互相偷师了,然后宣称是自己的)
五常: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这是个人道德的基本准则,是为人处事的标准和规范。如果你觉得法条太过复杂,那听这五个字做事,就没有什么大毛病。
这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有重要作用。
【通过现有的利益集团,比如掌握更多权力的男性,建立严格的三纲等级制度,以此保护和强化处于秩序最高处的皇帝;
从人本身的道德和本能出发,通过教育和规范改良社会风貌,建立五常为代表的习俗,逐渐化为行事标准,并推导出忠孝二字。】
(即是所谓的大仁、大义等。实际上都是要求当事人对另一个集体或者阶级,或者某人臣服和忠诚。五常是前置条件,可以合成忠孝。)
4.性三品说。
上品之性:又称圣人之性。天生为善,不需教化;中品之性:又称万民之性。可善可恶,需圣人教化;下品之性:又称斗筲之性。天生为恶,只能以刑罚约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