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2章 大清首席火器专家(2/3)
历提高声调,目光扫过全场躬身待命的工匠,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"此次大功,离不开诸位日夜辛劳!所有参研工匠,每人赏银百两!待炼钢法大成,另有重赏!"
试验场中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谢恩声,惊起漫天尘土,却掩不住众人眼中炽热的期盼。
四川省西部。
大小金川崇山峻岭间,一条贯通成都府与小金川的必经官道正在赶工。
悬崖边缘,荆棘丛生的峭壁上,来自安南、朝鲜的土民们在皮鞭的抽打下挥汗如雨。
人群中,不少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、教书育人的教书先生,以及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。
他们佝偻着背,在监工的呵斥声中,凭借手势比划着,用简陋工具在陡峭山路上艰难地挖掘土石、修剪树木、平整路面。
山间雾气弥漫,稍不留神,便会失足摔下悬崖。
“大人,我实在拿不动镐头了”。
一位身着破旧长衫的安南书生攥着磨出血的手掌,用带着哭腔的母语向监工求情。
他身旁略懂官话的青年赶忙翻译,可“啪!”的一声,皮鞭已狠狠抽在书生背上。
监工瞪着血红的眼睛嘶吼:“少废话!那几个瘸子都没喊累,你个酸秀才敢偷懒?谁敢偷懒,剁碎喂野狗!”
青年声音发抖地转述,书生疼得蜷缩在地。
一名老者颤巍巍上前搀扶,却被监工一脚踹翻,皮鞭在空中划出凌厉的弧线,吓得众人浑身发抖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不通官话的土民们虽听不太懂具体字句,但那森冷的语气和挥舞的皮鞭,让他们只能咬着牙继续拼命干活。
在监工的驱赶下,土民队伍不断向前推进,始终与后方的施工区域保持着百米距离。
待他们前脚刚拓宽好一段路基,清国工匠后脚便迅速跟进。
工匠们熟练地撕开印着“中华水泥”字样的厚实布袋,将灰白色粉末与沙石按特定比例混合,加水后用力搅拌。
老石匠一边紧盯着配比,一边压低声音告诫学徒:“这水泥可是连洋人都眼馋,要是传出去,咱们九族都得遭殃!”
道路两侧,手持长刀的清兵三步一岗,严密监视着前方土民的动向,确保他们全程埋头劳作,既不能停歇,也看不到半点水泥路铺设工序。
而那些被驱赶的土民们,只能在“剁碎喂野狗”的威慑下,弯着腰、流着血,继续为这条浸染着他们血泪的道路开辟前路。
而在道路后方不远处,庄亲王允禄头戴草帽,身着短打劲装,在四川巡抚纪山陪同下巡视道路铺设进展。
纪山同样头戴草帽,一身素色短衫,捧着牛皮包裹的舆图:“王爷,经四个多月日夜赶工,成都至小金川的要道已全部打通。
如今运粮只需二十余日,比从前快了整整一半。”
允禄抬手遮挡阳光,目光扫过崖边尚未清理的血迹,沉声道:“损耗如何?”
纪山立刻从袖中掏出账本,压低声音道:“从前骡马翻山,粮米折损六成。
如今虽道路有所加长,但胜在平坦,水泥官道坚固平整,折损能压到三成以内!”
允禄望着崖壁间蜿蜒的官道,手中的青玉扳指叩击舆图发出闷响:"原计划六个月贯通成都至大小金川要道,终究是小觑了这蜀道天险。"
允禄指腹划过图上曲折的红线,"即便绕开绝崖另辟蹊径,仍有多处险隘无法避开,四个多月才铺设四十多里。"
纪山弓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