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内书房开新课堂了(1/2)
没错,皇帝带头侵占国有资产,这其实一点也不稀奇。 在朱家皇帝眼里,国库被文臣把得死死的,他们生怕皇帝多拿出一点来,用于个人享乐主义,这一点在隆庆时期尤为突出。 大明朝的国库和皇帝的私人用度必须公私分明,皇帝的内帑是皇帝的内帑,朝廷的国库是国库。 皇帝变着法侵占国有资产,皇帝本人是没有一点内疚感的。 皇帝都这样干,就不怪下面人上行下效,于是马场只存在账面上,各地马政渐渐废弛,明朝军队用马只能从蒙古人那里买马。 皇庄的来源还有一部分,是没收犯官的田地,比如前阵子帝党缴纳的赎罪田地,现在也成了皇庄的一部分。 还有就是各地藩王宗亲,断绝子嗣者,所属王庄被收回成皇庄。 只是这些田地早都被临近的藩王觊觎。 一旦没有子嗣的老王爷一断气,他们知道消息要比朝廷还要快得多。 这些不要脸的藩王,就会纷纷上奏折讨要。 每代处理这些事情的皇帝,也觉得这些田地,又分散离得又远,派出太监不好管理。 关键皇上要脸面,顾及宗室亲情,一看奏折上一个个藩王哭穷,家里一大家子人都等着吃饭,朱家人实在是太能生了。 皇帝心一软,往往会应允他们的请求。 于是这大量无主的田地,就白白便宜了这些藩王。 皇帝那里,也就捞了个感谢,天恩浩荡的贺表。 以后崇祯可不干这种傻事。 一群蛀虫,天天惦记朕的这点玩意,都是什么玩意。 一年到头,朕也没见着你们孝敬朕什么,哪有当老大的天天往外掏东西的,皇帝也禁不起这么掏啊。 以后这规矩改了,朕要天天惦记你们家的玩意,四时八节的,你们还要孝敬朕这个家族族长。 军机处的会议还在进行,也终于到了关键的机构改革时期。 “工欲善其工,必先利其器。 朕想改革皇庄皇店。 第一步就是把内廷的机构给改革一下。 你们这些大伴不要紧张,朕不会动你们的,只是要把内廷二十四衙门精简一下,宫里不需要这么多冗余的机构和人员。 朕的要求有下面几点。 第一,减少礼仪部门,尤其是繁文缛节部门的机构,以后礼仪上的事情,能推都推出去。 把这些事情都推给外廷的礼部。 第二,提高效率,司礼监本来就是二十四衙门之首,完全可以提升一下高度,直接管理其他部门就行,弄得那么遮遮掩掩干什么嘛。 第三,重视人才,特别是技术人才的培训。 朕早就说过了,外面的国子监教授儒学,圣人的程朱理学。 朕管不了,额,起码现在管不了。 可宫里面的内书房,必须要改改章程。看看内书房满屋子的四书五经,程朱理学,各种儒家学派注解,还有朕现在越看越厌烦的八股文。 就没有几本像样的工具书。 朕要你们这些太监,读这么多圣贤书,有什么用? 难道给你们殿试,弄个三甲,骑马披红挂彩摆鸣鹿宴。 这些平白读书读傻了的人,还会胳膊肘往外拐,联合外面的文官一起糊弄朕。 偏偏他们这样干,还真以为自己忠君爱国,为朕好呢。 哼,简直愚不可及。 这样的蠢太监,比之贪墨之人更为可恶,对内廷乃至朕的危害性更大。 曹化淳曹大伴,你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,算是朕的大伴中领头羊的存在。 朕记得你还出自太监王安的门下。 王安救驾有功是不错,可后面什么消息都透给外廷,联合东林党朝皇帝施压,这就是过。 王安之死,虽然是客氏和魏忠贤的行为,但朕认为他有自己的取死之道。 你可不能有这样的苗头。” 崇祯话音刚落,额头冷汗直冒的曹化淳,已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,身后的圆凳被他的动作带倒了。 “皇爷圣明,老奴不敢。 苍天在上,老奴若有二心,甘当天打五雷轰 老奴知道自己的主子是皇爷,绝对不敢勾结外廷。” “赶紧起来吧,朕只是说说,你不需要这么大的反应。 司礼监中就属你读书读得多,又是王安的门下,朕就多说了两句。 你不要多想才是。 你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,不可能不和外廷有联系。 自己知道分寸就行。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